講座活動 | 伏生護《尚書》:唯殷先人,,有典有冊
5月22日上午9:00,,濱州學院孫子研究院郭海燕老師受邀走進黃河文化藝術季 | 黃河文化講堂,在濱州市博物館四樓·多功能報告廳為大家?guī)砭手v座——《<尚書>再造:伏生傳書與濱州》,。
講座伊始,,郭老師從央視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國》開講,,《典籍里的中國》開篇講的便是伏生護《尚書》的故事,為什么把《尚書》放在第一篇,?《尚書》到底有何種魅力可以讓伏生冒死守護呢,?郭老師在此做出了解釋:一方面,《尚書》素有“政書之祖,,史書之源”之稱,,它記載了中華民族上古時期從堯、舜,、禹到夏,、商、周的重要歷史,,打開這本書,,我們可以追溯到華夏文明的源頭;另一方面,,《尚書》是我國最早的史書和政書,,形成了圣王系統(tǒng)和王道政治典范,確立了以道德為核心的價值系統(tǒng),,同時還樹立了“協(xié)和萬邦”的天下觀念,。郭老師講到,,《尚書》通過記載古代圣王的言行事跡及道德原則,對后世政治,、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尚書》在古代流傳的過程之中,伏生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郭老師首先圍繞伏生與《尚書》的流傳展開論述:伏生,,名勝,字子賤,,秦朝濟南郡人(現(xiàn)濱州市鄒平縣人),,尚有伏徵君墓、伏生祠兩處與伏生有關的遺跡,。伏生是孔門弟子宓子賤的后裔,,自幼嗜古好學,對《尚書》研讀尤精,,因知識淵博被選為儒學博士,。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為了實現(xiàn)思想上的統(tǒng)一,,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議,,頒布了“焚書坑儒”,伏生冒死把尚書藏于壁中,,以此來逃避戰(zhàn)亂,。
西漢惠帝四年宣布廢除“挾書律”,長期受壓制的各種思想和文學藝術開始正常發(fā)展,。漢朝時儒學興起,,漢文帝聽聞伏生的事跡之后,下令召他進宮傳授《尚書》,,然而伏生年近九十,,不能親自赴京傳授,漢文帝便派遣太常使掌故晁錯到鄒平學習《尚書》,。緊接著,,郭老師引用《鄒平縣志·伏生博士傳略》中“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義?!?/strong>充分肯定了伏生在《尚書》傳承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接下來,郭老師講道,,伏生對后世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學術史和文學藝術兩個方面:在學術史上,,伏生一生致力于保護,、傳授《尚書》,是“尚書學”的開創(chuàng)者,?!吧袝鴮W”后來發(fā)展成三家,,即歐陽生的"歐陽氏學",、夏侯勝的"大夏侯氏學"、夏侯建的"小夏侯氏學",,他們均出自伏生門下,,其中尤以歐陽生弟子倪寬,最得師祖精義,;在文學藝術上,,許多文人為了贊頌伏生傳書的功績,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伏生授經(jīng)”則成為中國畫壇常畫不衰的古老繪畫題材,。
講座最后,郭老師講到了漢代經(jīng)學世家伏氏,。自伏生治《尚書》開始,,其家世傳經(jīng)學,人才輩出,。后世學者出于對伏生傳承《尚書》的重要功績,,將他與漢武帝時期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相提并論,,合成“董伏”,,伏生死后一直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
通過本次講座,,市民朋友對經(jīng)典著作《尚書》及伏生傳書的故事有了更為詳細的了解和認識,,活動在掌聲中落下帷幕。本次活動由濱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濱州市博物館承辦,,濱州市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協(xié)辦。更多精彩,,請持續(xù)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