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顧 | 心系桑梓 殫精竭慮 游百川的治河之道
11月27日(周六)上午9:00,, 濱州學院黃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姚吉成教授受邀走進了孫子書院·文化講堂,,在濱州市博物館四樓報告廳為大家?guī)砹司手v座——《游百川與黃河》,本期是中國·濱州文化大講堂第一百九十七期,。
濱州學院黃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姚吉成教授帶來精彩講座
本次講座,,姚教授分別從游百川其人、1855年黃河改道后下游的災難,、南流與北流之爭、游百川漫長的苦諫,、游百川的“治河三策”,、游百川治黃功過芻議六個方面對濱州名人游百川與其治理黃河之策展開了具體的論述。
“窗外偷聽”得遇恩師,,“八里下轎”銜環(huán)相報,。講座伊始,姚教授從游氏家譜開講,,對游百川的生平經歷進行了介紹,。考察游百川的家世,,世代務農,,“家無過夜糧”,但他貧而不餒,,勵志苦學,,于同治元年考中進士二甲第十一名。
精彩授課瞬間
黃河之水天上來,,下游百姓遭水殃,。1855年黃河改道,奪大清河入海,,而黃河下游流經的山東地區(qū),,時常發(fā)生水患,成黃患災區(qū)。清廷內部就“是否將黃河徙歸故道”的問題,,分為了南流和北流兩派,,進行了長達30年的爭論,直至光緒十年(1884年)才完成對黃河新道兩岸民埝的連接和加固,,宣告了黃河新河道的正式形成,。
自水患發(fā)生之后,生于濱州的游百川,,心系家鄉(xiāng)父老,,寢食難安,多次向同治,、光緒兩位皇帝上書反映河患之重,,開啟了漫長的苦諫之路。接下來,,姚教授通過解讀游百川的《東省被水請籌辦河堤由》《河運并治極宜詳籌妥辦由》《遵保人才由》等奏章,,向現(xiàn)場觀眾詳細介紹了游百川上書進諫的艱辛歷程。
市民朋友認真聽講
接著,,姚教授分析了游百川的“治河三策”,,即疏通河道、分減黃流,、亟筑縷堤,。游百川注重實地調研,從實際情況出發(fā),,提出了較為科學有效的治河方略,,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關于治河思想方面的精神財富。同時,,姚教授對游百川治黃功過芻議進行了總結分享,,分別為以下幾點:
(一)推動了黃河治理。由民間自發(fā)的“筑埝保村”,,到地方官府組織局部的筑壩保家,,再到國家層面的統(tǒng)一治理。
(二)奠定了縷堤,、遙堤(一號壩,、二號大壩)的雛形。
(三)鼎力賑災撫恤,,減少了災民疾苦,。
(四)沒能即刻實現(xiàn)“讓地于水”筑成遙堤,致使后續(xù)幾十年黃河決堤泛濫仍然不斷,。
精彩授課瞬間
講座最后,,大家意猶未盡,,與姚教授對游百川的相關傳說及后世影響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游百川在古代治河史上是一個杰出的人物,,一生主要精力多用于治理黃河,,其治河思想是中國歷代治河思想的繼承和延續(xù),同時對后世的黃河治理理念產生了重要影響,,是我國古代治河思想領域的重要遺產之一,。講座在現(xiàn)場市民熱烈地掌聲中落下帷幕。本次活動由濱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濱州市博物館承辦,,崧岳書院協(xié)辦。
合影留念